车子驶入五指山市区,沿着三月三大道前行,很快就到了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门前。爬上一段坡路,再拾级而上,在教学楼二楼的一间教室里,陶海林正在给学生们上国防教育课。
三年军旅生活,为一个“坏孩子”注入了军人的基因
“是部队改变了我,锻造了我,没有这三年军旅生活,就没有今天的我。”陶海林开门见山,说起他的从军经历。
1981年,18岁的陶海林参军入伍时,还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大男孩。从上初中开始,他就不爱读书学习,除了贪玩,一言不合就动手打架,在学校和家长眼里就是一个“坏孩子”。
从新兵连开始,部队这座大熔炉就开始对这块“毛坯”千锤百炼。从军姿队列、越野行军到军事素养,军事化管理不仅修理掉陶海林身上的臭毛病,也为他的人生注入了军人的基因,“部队把我教育过来了,我明白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立志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年军营生活,把一个毛手毛脚的“坏孩子”打造成一个优秀的士兵。1984年,陶海林退役回乡,在海南电池厂锌壳车间当了一名工人。“我在部队期间就开始自学,当了工人后更加自觉地自学,好像是部队让我喜欢上了自学。”通过自学拿到了大专文凭后,陶海林当上了会计。
走入校园,把部队“练为战”移植成教学的“学为用”
建在五指山市半山坡上的这所校园,前身是海南省工业学校。1987年,学校唯一一位教会计学的老师退休后,陶海林应聘成为学校的会计学教师。走上三尺讲台,一个有了近5年会计工作经验的他,发现学校的会计学教学方式太落后,“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讲理论,到实际工作中却用不上!”陶海林说,“我们在部队里的训练都是体现为‘练为战’这个原则,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能在战场上用得上。”
陶海林觉得应该把部队的这种“练为战”的理论移植在教学中,他开始摸索一种“学为用”的全新教学方式,即把会计学的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结合起来,“我依照自己工作中账表单据等具体业务流程编写成教材,形成了‘会计模拟实务操作教学法’。”陶海林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先后又创立了“理论和实际互换教学法”“课题讨论教学法”“模拟交易教学法”等,这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通俗易懂地解释了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学校全面推广,培育出一大批实用型会计人才。陶海林掐指算了算,他从事会计学教学35年,培养出会计专业毕业生3000多人,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100%。“海南工业学校的会计毕业生每年都是抢手货,一到岗业务就能快速上手,不久就能独当一面。”陶海林很自豪。
准军事化管理,把军人的优秀基因植入校园
2006年的一天,五指山市武装部政委在市区大街上发现了一支奇怪的学生队伍。奇怪在哪呢?这支队伍队列整齐、步调一致,具有相当程度的军人素养,远看跟部队差不多。出于好奇,政委默默尾随跟踪,一直跟踪到了海南省工业学校校园内。嘿,学校里怎么会有军人素养这么高的学生队伍呢?
原来,这支学生兵是陶海林亲手打造出来的。“来到学校后,带的班级比较乱,也不好管。”陶海林觉得,当初自己这个年纪不也是调皮捣蛋吗?那时候,老师和家长也没管好自己,还是部队的军事化管理,把自己给锤炼成才的。
陶海林尝试对自己带的班级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比如孩子们的组织纪律性不断增强、吃苦耐劳的能力强、有了主动担当的意识、实操能力也很强。学校推行了准军事化管理,所以随便拉出一个班级,可不就像是一支队伍嘛。
2012年,海南省工业学校异地搬迁,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迁至工业学校原校址,陶海林也调入民族技工学校,继续将准军事化管理带入该校。同时还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课题“国防教育引领的半军事化组织渗透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海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引入军营文化,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方法在学校全面推广,学校以此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和“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无私奉献,让军人的大爱永远传承
1991年寒假前夕,一个叫陈小妹的女学生来和陶海林告别:“老师,我家里有变故了,下学期不来读书了。”
就差一个学期就毕业了,就这样辍学了多可惜!陶海林心头一紧,赶忙问清楚出了什么问题,原来这个来自山里的女孩,因为家里突来的变故已经拿不出2000多元的学费了。“学费老师给你交了!”陶海林说,“家中有了变故,更需要你学业有成后找到一份工作,改变家里的困境!”
无私奉献就是军人的大爱,陶海林走出了军营,把这种大爱带到了校园。有一名黎族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4次辍学,陶海林4次把他带回学校,资助他完成了学业;一位住在大山里的孩子,读完一个学期就因家境困顿辍学回家,陶海林翻山越岭前去家访,承诺为他支付所有学费,还把他领回家里,吃住全包,一直到毕业。
在30多年间,陶海林默默资助了30多名贫困学生,累计资助金额多达30多万元。“我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陶海林说,“越是贫困的家庭,孩子读完书就业就越是一种希望,我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能让他们失去最后的希望。”
2015年,毕业生陈华恋在三亚成立了一家华夏文化工作室,并组织了一场书画慈善义卖活动,特地邀请陶海林做嘉宾。“我们的陶老师,30多年来一直慷慨解囊资助我们,不求回报,我们也要把陶老师的这种大爱薪火相传!”陈华恋说。
2022年4月4日,清明节头一天。五指山市一位83岁老人上山扫墓时跌落山沟,家人报警后社会各方积极开展搜救工作。4天3夜后,仍无踪迹。陶海林作为志愿者也参与了搜救工作,在第4天上午,细心的他发现了老人跌落的痕迹,便顺着痕迹下到沟底,找到了已经昏迷的老人。“为人民服务,就是我的责任!”陶海林说,这是部队养成的我的素养,也是我的军人基因!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