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皮网 -> 资讯首页 -> 戎耀党旗之|王哲才:回归故里回报乡亲的闯荡者

戎耀党旗之|王哲才:回归故里回报乡亲的闯荡者

陈皮网
2024-08-15 16:06:11 阅读数:3563
1986年,王哲才退役回乡,见过大世面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到三亚闯荡一番。

出澄迈县城金江镇,一路向东南方向行驶,走过约七八公里的国道,开始进入弯弯曲曲的乡村道路。在距离仁格村约一公里的地方,车子停了下来,这里便是王哲才的农场。

“当初搞这么个农场,就是玩玩。”王哲才一边领着我们参观,一边说着他是怎么“玩”这个农场的。放眼看去,橡胶林参天而起,却没有一棵树割过胶;山柚树苗尚小,密密麻麻过于密植;水塘一字排开,有的已经放干水,开始清塘;椰子苗被杂草包围着,显得势单力薄……很明显,这个农场经营得不算太精心。

寻了水塘边的一块地方,我们安静地坐了下来,开始了采访。

退役后,在商海里闯荡

“1982年,我20岁,参军入伍。”王哲才说,走出仁格村的孩子,对外面世界满心好奇,“我来到深圳武警部队服役,被分配到边检,可是见了大世面。”

1986年,王哲才退役回乡,见过大世面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到三亚闯荡一番。做什么呢?那时的三亚还是一个旅游大景区,岛外游客慕名而来,他觉得开个酒楼做餐饮,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深圳见过世面的王哲才,果然独具眼光,他开了一家特色酒楼后,很快就赚得锅满盆满,赚得第一桶金。

能做酒楼,也能做食堂。王哲才与一些单位合作,承包这些单位食堂经营权,把餐饮业务逐步做大。

1989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爆裂后,连带各行各业都进入一个低谷期。正欲把餐饮业做大的王哲才,遭遇了当头一棒。“什么事都不会一帆风顺的,做生意也一样。”王哲才说,本来在餐饮业做得风生水起,摊子也越铺越大,不知不觉就被房地产泡沫给牵连上了,同时也暴露出管理上的问题,“问题一旦出现,生意就会很快垮掉。”

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王哲才痛定思痛,关停了三亚的生意,再度去深圳打磨自己。“深圳是特区啊,人与人见面开口就谈生意,而且客流量也大,也是我比较熟悉的地方。”王哲才说,这次重回深圳,就是为了取经,取管理的经,自己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这次就是要在实战中磨炼自己。他在深圳开了一家酒楼,把餐饮生意越做越大。

做工程,在基建领域开疆拓土

跟随着海南开发建设的脚步,王哲才把视野聚焦到工程领域。“海南基建工程是块大蛋糕,我决定要抢占这个市场。”再次回到海南后,王哲才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海南盛帝实业有限公司,瞄准公路建设、绿化工程领域。

2012年,公司中标昌江县城到海南环岛高速公路西线连接线公路工程,全线12公里,包括公路建设和道路绿化,工程投资逾10亿元。这是王哲才跻身基建工程领域接下的第一单比较大的业务。他精细施工管理,严格执行施工规范,高质量完成中标工程并顺利通过验收,公司也实现了快速成长。

2018年,王哲才又成立了船务公司,进入河道疏浚清污领域。大大小小的工程搞下来,他发现河道疏浚清污的废弃物是个宝,通过筛选再加工,可以变废为宝再利用,成为建筑材料。他把这个生意做成了循环经济,利润颇丰。2021年,他接手南渡江两大支流大塘河、海仔河的疏浚工程,按照合同约定,公司在3年时间完成两大支流的疏浚工作,同时还要完成为期15年的河道防护工作。合同金额近6亿元。

“有活干,就要把活干好。”王哲才说,质量是公司发展的生命线,口碑是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下来的通行证,做事就是做人,他的信条就是做好人、干好事。

回故里,回报父老乡亲

2011年,王哲才做了一件在别人看来十分不靠谱的事儿。他回到故里仁格村,投资1000多万元,承包了村里400多亩山地。“在外漂泊多年,想找一个养老的地方。”王哲才说,当初自己就是这样想的,要把承包的400多亩荒山,打造成为一个美丽、富庶的农场。

包下山地当年,王哲才种下了500棵石榴。当时是经别人介绍的,他也没多想,树苗栽种后也没人管护,至今500棵石榴只存活下来1棵!“想法挺美好的,只是自己还要忙于在生意场上打拼,农场这一块就无暇顾及了。”王哲才说,汲取了石榴树陆续死掉的教训,他没有盲目搞什么新品种,安排村民陆陆续续栽种橡胶树这样常见的品种,他不想让山地荒着。

直到2017年,王哲才又突发奇想,依托400多亩山地,成立了澄迈富联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7人,其中4人为低保户,1人为残疾人,社员每人占股10%。王哲才用自己承包的山地和持续投资推动合作社发展,其他社员只需要凭借劳动持有合作社10%的股份。在种养业未获得收益之前,王哲才每月支付给每人2000元工资,直到农场发展起来获得收益时,社员可按照持股比例获得相应分红。

显而易见,王哲才这是用一己之力带动村里贫困户共同富裕。“你不帮他谁帮他?”王哲才像是自问自答,“谁都知道你在外面打拼挣了钱,你又回到家乡来搞农场,你不去带动他们脱贫致富,他们怎么办?”王哲才说的“你”就是他自己。他是用换位思维,说出最朴素的想法。

不仅如此,王哲才还为仁格村的孩子发红包,每年考上大学的,他都会送上500元或1000元的红包,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闯荡出一片天地来,再回报家乡。

合作社在王哲才持续投入中发展起来,目前已种植山柚200亩,椰子树1000多棵,70多亩水塘养殖罗非、鲢鳙等淡水鱼,还放养鸽子、鸡鸭等禽类,形成海陆空立体种植养殖产业集群。合作社还在水塘附近整理出一片区域,规划完善相关设施,建成房车营地。“把种植养殖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吸引更多游客来到仁格村,就会带动更多的村民把农产品推销出去。”王哲才说,仁格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既然回归故里就要回报故里,回报仁格村的父老乡亲。

免责声明:本文为 陈皮网(www.chenpe.com)投稿作者: 本站 的原创作品。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npe.com/news/320765.html。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陈皮网观点和立场。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