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血少年到坚毅军人,从救灾一线到扶贫一线,24年间,他经受过部队的考验,参与了伊朗、巴基斯坦、汶川等多场国内外重大地震灾害救援,被授予个人三等功、应急救援先进个人、海南省模范退役军人、海南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等多个荣誉称号,他就是海南省地震局派驻三亚市海棠区湾坡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卢杰。
用热血青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998年,正值大好年华的卢杰,选择参军报效祖国。服役期间,他申请加入国际救援队,成为国家首批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代表国家先后十余次赶赴新疆、阿尔及利亚、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地执行国内、国际地震救援任务,参与100多次国内、国际救援演示、演练和交流活动。
2007年退役后,卢杰一直从事灾害应急救援相关工作,“就是想通过自己所学、所经历的去服务和帮助更多的人民群众。”2007年到2017年,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任职的他,十年时间里,参加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新西兰等国内外救援任务。在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工作中,他充分发挥军人本色,多次不顾个人安危,在都江堰、映秀等重灾区连续工作18天,和队友一起营救出49名幸存者,个人直接参加救出13名幸存者。
在此期间,卢杰立足岗位,刻苦钻研,不仅为有关政府机关、高校和社会团体等提供应急救援培训10万余次,还组织编制国家标准1部,编写多部专业培训教材,参与多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编制任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课题项目研究。
2017年9月至今,卢杰被调入海南省地震局任职。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他一以贯之地尽职尽责。为了提高海南省地震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和防灾减灾科普水平,他为省内各级救援队提供了专业培训,为各市县、乡镇、村普及应急救援知识和技术。在他心中,让更多人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掌握灾害自救方法,是做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和成就。
响应政府号召,扎根基层一线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响应海南省委开展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2019年2月,卢杰主动请缨深入基层一线。他来到了三亚市海棠湾区,成为黎族村庄——湾坡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
从部队到地方基层,从北京跨越千里来到海南,面对岗位上的转变、距离上的调整,初到湾坡村的卢杰,不仅语言上不通,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而村民对于这个突然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一开始也存在距离感。
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快速融入其中,卢杰迅速调整心态,以乡村为家,以村民为家人。驻村第一天,他就开始走村入户,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语言不通,就通过肢体语言加以沟通交流;存在距离感,就在日常工作中走入村民生活,与村民席地而坐,聊聊家常。有时候,村民家中电器需要维修,卢杰也总是不辞辛苦地驱车200多公里前去帮忙修理;在农户遭遇种植养殖难题时,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如果不能及时答复,第二天必会登门造访……在他看来,只要真心待人,必能换来真情。
就这样,在这些点滴小事的积累下,村民对于卢杰这个“陌生人”,有了极大的改观。他成为村民口中的“热心肠”“好帮手”。当时村里流传这么一句话:“搞不定的事情就去找卢书记。”对于村民给予的高度评价,卢杰说,群众事情无小事,身为一名退役军人和党员,受党和国家栽培多年,自己理应为群众服务。
乡村振兴的“领头羊”,经济与人才两手抓
在走村入户的那些日子,卢杰可以说是用脚步丈量湾坡村的每一寸土地。除了关心村民日常生活状态,他还对当地的生产力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充分调研。
卢杰了解到,以往湾坡村村民家里大多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生产力较为低下,经济收入不高。当地的“湾坡鸭”虽受到广大村民的青睐,“就连日常不喜白斩鸭的我,都忍不住多吃上几口”,但作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养殖的村民寥寥无几。
如何解决生产力低下问题?为什么村民不养殖呢?带着这些疑问,卢杰多次走访村民家中了解情况。他发现,虽然“湾坡鸭”具有地方优势,但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产品营销滞后,产品名气与品质不相符,“卖不出去是村民不愿养殖的主要因素”。
找到了症状,就要对症下药。卢杰当即决定对“湾坡鸭”大做文章,在他心中,只要认准一件事,就要想尽办法干到底。想要带领村民提高生产力,自己就要有真本事。他常常卷起裤脚,奔走于田间,跟着养殖的村民学习养鸭技术,到屠宰现场看杀鸭的过程。为了重振村民养鸭的信心,他翻阅大量书籍,请教专家,亲自前往省内各市县学习农产品的推广经验。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卢杰都尽职尽责、敢为人先,处处展现军人本色、时时争当先进模范。
卢杰在村里建立乡村振兴大讲堂,把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振兴乡村的政策和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同时,还邀请专家进入村里,向村民普及新型农业知识,帮助他们变革观念,用卢杰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为村里培养适应自贸港建设的“新型农村人才”队伍。
解决了养鸭难的问题,卢杰开始考虑如何规模化、规范化,保证“湾坡鸭”的品质。他带领村两委认真钻研产业振兴,找准发展方向,决定打造“一村一品”,并建立了三亚湾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村民提高生产力,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为了让村民意识到乡村振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他不断对村民灌输“一村一品”的概念,以村集体入股投资、村民自愿出资的形式吸引了25户村民参与合作社中,这25位社员里有将近70%是党员。“通过党员带头,让经济效益说话,项目自然而然会吸引更多有意向的村民加入养殖湾坡鸭的产业中来,从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卢杰说。
经过了八个月的精心筹备,湾坡鸭养殖项目被列为“一村一品”扶持产业项目,实现真正落地。卢杰开始重新定位“湾坡鸭”,严把质量关,做好市场推广。依靠湾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河流资源,卢杰打出了“三亚湾坡鸭,天天泡温泉,吃鱼又吃虾”的口号,手把手教村民学习产品推广。不论走到哪里,卢杰总会主动向人推荐:“你看,这就是我们的湾坡鸭,它们生长在优美的自然环境里,喝着温泉水长大,以玉米、水稻为主食,自由捕食稻田、湿地里的小鱼、小虾和田螺,肉质特别紧实!”
同时,卢杰还鼓励村民发展“种养结合、稻鸭共作、鱼鸭混养”,不仅解决了单一农作物一季收获完土地空置的问题,还合理使用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前村民都是养鸭、杀鸭、卖鸭的一条龙服务的“生活作坊式”生产,自从改变了生产观念,现在村民懂得了将鸭子从单纯的“菜品”变为“商品”,养殖有一定的规模,宰杀由专门的屠宰场包办,卖鸭则在线上线下均有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现在,湾坡村的“湾坡鸭”市场售价可达168元/只,养殖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月出栏量超过一万只,原先只有一户在规模养殖,到现在成为家家户户的“致富经”。
除此以外,卢杰还特别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时常利用村里建立的乡村振兴大讲堂,培养村民就业、创业技能,学习致富之道;组建湾坡村舞蹈队,带队外出进行表演,推广湾坡村的乡村文化;他特别注重乡村孩子的教育,对于村里存在上学困难的孩子,积极筹办助学活动,为贫困学子解决上学的困难。
不仅如此,他还发挥自身业务优势,建立社区应急响应队,对队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村民自救互救能力。在2020年疫情暴发后,卢杰迅速行动,牵头制定防控行动方案,由村两委和乡村振兴工作队组成的疫情防控指挥部,建立通信指挥系统。号召村内50名党员作为核心,以应急响应队为主体,快速地在辖区6平方公里范围建立11个疫情防控检查点并投入工作,24小时采取网格化、地毯式排查和封闭式管理,有效防止疫情的蔓延。与此同时,还发动村民筹集300箱“湾坡鸭”送往武汉的雷神山、火神山,支援疫区。
驻村结束,初心不改
2021年7月,卢杰结束了近两年的驻村生活。对于这段时光,每每想起,总会感慨万千。有时候,湾坡村的村民会来到他现在工作的地方,看望这位曾经的“驻村第一书记”,而卢杰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助村民解决问题,为他们提供就业帮助。
如今的卢杰,依然走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道路上,为更多的群众普及灾害自救知识,全心全意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海南自贸港地震安全提供保障,为南海监测预警提供服务。就如同他办公大楼的外侧墙体上所写的16个大字:防震减灾,造福人民;监测预警,海洋强国。
相关视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