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环海,与洋浦经济开发区隔海相望,这是身处海南中西部有名的渔村——儋州市白马井镇福村,也是退役军人万华善为之奋斗二十二年的地方。在这里,他始终牢记渔民党员身份,坚守“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的信念,发挥军人优良作风,抓党建,促发展,带动就业,助贫脱困。
增强党建工作合力,发挥渔民党员先锋作用
1998年,万华善光荣退役,回到了家乡福村。这是海南省内有名的渔村,村民经济来源95%来自海洋渔业捕捞。由于之前大多采用传统的捕捞作业方式,不仅产量低,收入甚微,还存在自身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当时正值青年的万华善,看到家乡的现实情况,决心要改变家乡的窘境。
在万华善思索如何改变家乡时,2000年,恰逢村两委换届选举,给了他一个机会。他被推荐当选村委会委员、民兵营长,正式成为村两委班子的一员。他意识到,乡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一个“领头羊”,而村两委干部就是那个领头羊。此后,无论是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还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对党建队伍建设从未停止。
一开始,福村党建队伍老龄化严重,工作积极性不高。“党建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作为党务负责人,万华善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支部、党员的工作热情,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力求率先垂范,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日常,他努力学习充实自己;为焕发党建活力,积极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党史,为做好党建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开展党日活动,培养党员团结协作能力;每年还会挖掘鼓励退役军人、毕业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增强党建队伍工作合力。
为保障渔民海上作业安全,他积极完善民兵管理制度,组织民兵训练,为抢险救灾工作时刻准备着。“海上捕捞作业时常受天气因素影响,民兵作为渔民海上的‘安全监督员’,要保持良好的体能和状态。”现在,福村海上民兵连共有35人,多以渔民为主,主要负责渔船安全监督管理,加强海岸线巡逻,遭遇台风等自然灾害,做好灾害预防宣传,督促渔船回港避风,做到人船分开,保障渔民生命安全。
万华善时常说道,身为一名渔民党员,要起到带头作用。疫情三年,他总是身处抗疫一线,积极响应国家防疫政策,及时组织村两委干部和村小组组长,召开防疫部署会议,深入群众进行防疫宣传,做到不落一户。2022年8月,海南疫情暴发期间,他动员全村力量,及时阻断疫情外输内溢,期间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进行排查工作,了解疫情期间民众的生活状态,保障村民的生活物资所需。
发展特色产业助贫脱困,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福村是一个祖祖辈辈以海洋渔业捕捞为主要产业的渔村,如何改善传统捕捞的作业方式,促进当地渔业产业发展?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万华善带领村两委干部,多次召开村党支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民意,深入农村调研,最终确定了以机械化“延绳钓”的形式大力发展新型渔业。“延绳钓在村里早有使用,以前是人工方式,现在经过改良,采用机械化方式。另外,这种环保的垂钓形式,在全省只有我们村在大范围使用。”据介绍,这是一种环保的垂钓方式,设立3类钓钩,能够在提高鱼获产量、提升垂钓效率的同时,还能起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作用,让村民一年四季都能进行海上作业,能够实现渔业可持续性发展。
此外,万华善积极协调海南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银行等金融部门为村民发放贴息贷款,帮助他们进行渔船升级、发展壮大产业。“我们村是儋州市首个被邮储银行授牌的‘信用村’,村民通过贷款改造渔船,从木制渔船升级为玻璃钢渔船,能够更大程度地抵御海上强风,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福村现有426艘渔船,就有超300艘完成升级改造。村民还贷款搞起了渔业养殖、农业种植等,正走在脱贫致富的快车道上。
渔民出海,需要在海上作业一周左右才能回家,家中大多只剩下妇孺儿童。为了解决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万华善会根据村民需求,组织一些家政、护理等方面的实操培训,进一步提升妇女就业能力。同时,还组织修建冰厂、冷冻厂、扎鱼饵厂等7个工厂,促进了该村海洋渔船后勤补给产业链的发展。上至18岁、下至60岁的妇女,都可以进入工厂进行工作,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如今,福村渔业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不仅加速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力促进村民就业,增加村民经济收入,2021年村内渔民人均年收入8万元左右,妇女劳动力人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还带动了村内原46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现全面脱贫,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民2000多人就业。近几年,还荣获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等荣誉称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名退役军人转变为基层干部,万华善已在农村基层奋战了二十二个年头。一直以来,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生活中与人为善,为民着想。谈及未来,他说道,将一如既往秉承着军人忠心尽职,奉献为民的精神,怀抱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党务工作中,始终以人民为出发点,为人民服务,用自己一言一行传递党的温暖,感召周围人向好发展。
相关视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