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以智能温室设施农业为核心、服务首都北京的安全果蔬食品供应保障基地和康养基地。 周卫兵 摄
本报讯(记者 李昊)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春耕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广袤大地,种地“老把式”们用新科技“玩出”新花样,轻点手机就能实现高效便捷的无人化作业、手机查看数据就知道农作物生长状况、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飞进田地查看病虫害;田间管理用上大数据,智慧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大地,正在“慧”就一幅有“智”更有“质”的别样“春耕图”。
“晚疫病发生侵染,请及时植保作业!”伴随着“嘀嘀”声,一条马铃薯真菌性病害预警信息发到了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水泉村师有明的手机上,他马上就能向农技人员咨询解决办法。
自从下载了“薯联网App”,师有明足不出户就对地里庄稼生长情况了如指掌。去年试运行了一段时间后,他用起来很顺手,今年打算继续向村民推广这款App。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电子交易有限责任公司运营部经理张希平介绍,“薯联网App”将于今年6月份正式上线,目前仍在试运行阶段。打开薯联网PC端页面,轻点鼠标,选定村庄地块图斑后,气温、降雨、气压、积雨、晚疫病预警等信息一目了然,数据从田间地头汇集,为农民提供精准指导。
“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种地有准头,发展有奔头,智慧农业给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张希平信心满满。
智慧农机更“慧”种地
春光融融中,兴和县雄丰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智站在地头,眼中充满希望。
翻耕,是春耕的首要工作——“突突突!”拿着手机,张文智轻点几下,装上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按照设定好的路线开始在地里“奔跑”。
伴随着轰鸣的农机作业声,一会儿工夫,所到之处平整疏松,行距匀称,围观的人们啧啧称赞。
“用不了十天,我们合作社2900多亩地就能全部翻耕完成。”张文智说,这些平时费时费力的农活,无人驾驶拖拉机就能轻松搞定,不仅节省人工,还十分精准。有了它,农民当上了“甩手掌柜”了,更“慧”种地了!
“无人驾驶拖拉机有了‘大脑’,会根据导航存储的路线数据自动作业,效率高、精度高、质量高,特别适用于土地耕整、施肥、起垄等作业。”说话间,张文智又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点,一名优秀的“老机手”立刻“上线”,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此刻,在乌兰察布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温室里,一架架蓬勃生长的番茄藤蔓,将智能温室汇成“绿海”,无土栽培吊架上缀着的一串串“红色玛瑙”“黄色碧玺”,各个饱满圆润,令人垂涎欲滴。
仔细观察番茄栽培槽,只见智能温室内的樱桃番茄全部实施无土栽培。富含生长所需全部营养成分的营养液,以滴灌方式注入“培养基”,确保番茄在整个生长期不仅“吃”得饱、更“吃”得好。
小番茄的“智慧”不止于此。
过去抬头看天,如今低头看屏,种好番茄,园区技术人员李小段心里有“数”。
8栋智能温室,李小段一个人管得井井有条,有啥秘诀?
“秘诀就在这里。”坐在办公室的李小段打开温室控制系统,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积累等各项检测数据一目了然。看完数据,轻点系统屏幕,智能温室的天窗缓缓调整角度,阳光透过棚顶倾洒而下,番茄秧苗舒展枝叶。
“数据成了新农资,种地上了‘云’。”李小段感叹道,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吸收荷兰先进生产设备及先进温室建造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集温控、湿控、二氧化碳回收、营养液精准灌溉、计算机智能监控等十大系统于一体,植株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灌溉全部实现数字化管控。
从翻耕到田管,从春播到收获,记者在乌兰察布广袤农村采访时发现,田间地头的“新农具”越来越多:马铃薯产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无人拖拉机……数字技术的不断加持,农民越来越“慧”种地。
智慧农业让种植更精细化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
“10套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给9000亩农田输送‘能量’,墒情非常好。再过几日,就该翻土准备春播啦!”乌兰察布市瑞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呈看着手上墒情仪显示的数据高兴地说。
“别小瞧了这套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它将‘浇地’转变为‘浇作物’!”李呈表示,智能水肥一体化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高科技技术,借助灌溉系统,将液体肥料或可溶性固体肥料配兑而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相比一般的水肥施用方法,水的利用率提高15%,肥料利用率提高20%,农作物品质更佳,同时省工省时,利于大规模种植。
“不仅如此,水肥一体化也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关键措施之一。”李呈感叹道,与传统灌溉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具有节水节肥、省时省力、减少污染、改善土壤环境等优点,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农田灌溉施肥问题的关键。
“农田每个垄下面都有管道,水和肥是一起往地里面下。”刨开垄上的土,记者看到了一条条黑色滴灌带排列整齐,仿佛是土地上密布的毛细血管。
更重要的是,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让农作物吃上了“精细粮”。
“用仪器检测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微量元素,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给它‘对症下药’加什么,比如说需要钾,咱们加点钾肥,需要磷,加点磷肥,需要钙的时候及时补钙,所以说农作物吃上了‘精细粮’,产量增加了,病虫害少了,农产品品质节节高。”李呈笑意融融地说,“今年《乌兰察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这让我们对数字赋能农业现代化充满信心。”
智慧农业让农民搭上致富快车
置身于乌兰察布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温室,记者采访了正在查看白色方形数据盒子的技术人员张学芳。
“一个技术员,一台电脑,管理8栋智能温室!”张学芳笑着说,过去,一个产业园需要几百号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服务,如今通过“数字”赋能,整个园区仅需65个技术人员,便可以轻松为450亩温室提供技术服务。不仅节省了人力、降本增效,且能做到很多人力不能及的事情: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等,实现种植精准化。
据介绍,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温室应用营养液精准灌溉的种植方式比传统农业节水近75%。平均每平方米定植4.5棵秧苗,每棵最少结70多串果,每串结果200个,算下来智能温室年总产1.2万吨,这是传统栽培产量的10倍左右。
有了智慧加持,不仅能保证现代农业高产高质,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益。记者了解到,在乌兰察布市瑞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运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后,仅人工费用这一项,一亩地一年就节省了近4万元。
智慧农业,不仅为企业、合作社蹚出了增效增收的新路子,受益的还是在广袤大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
“在春天般的环境中工作,每天的心情就像一串串火红的番茄一样甜蜜!”郭玉林是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礼拜寺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前全家靠种玉米、马铃薯为生,一年下来,家里基本没有盈余。“如今在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工,每月工资收入3500元,20亩土地流转给了园区,每年租金收入1万元,合计下来,家里每年收入近5万元。”算着经济账的郭玉林笑呵呵地摸着头。
“在园区工作,不仅端稳了致富碗,更主要的是开了眼界,亲眼看到了数字农业的神奇,同时也学到了许多种植技术。”郭玉林心怀期盼地告诉记者:“我真心希望科技越来越发达,乡村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乌兰察布着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数字”正领航乌兰察布现代农业建设动能澎湃、蹄疾步稳!(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