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皮网 -> 资讯首页 -> 热点 ->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五步走,中国智慧农业发展路线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五步走,中国智慧农业发展路线图!

陈皮网
2024-08-02 10:11:48 阅读数:165833

本报讯,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提升粮食产量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正如《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及智慧农业论坛上的讨论所揭示的,农业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针对您提到的五大挑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应对策略:

  1. 提高资源利用率

    • 精准农业:推广智能感知、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肥料、水和农药的精准施用,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 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利用生物技术和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质量,提升作物自然抗性,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2. 解决地块碎片化问题

    •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

    •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小规模农户提供耕种、收割、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应对劳动力短缺

    • 智慧农业技术:引入无人驾驶农机、智能温室、无人机植保等智慧农业装备,减轻人力负担,提高劳动生产率。

    •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对农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吸引年轻人回归农业,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4. 提升农业机械化率

    • 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农业装备制造企业研发适应不同作物、不同地域条件的先进农机具,提高农机装备的自给率和智能化水平。

    • 政策扶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5. 提高农业效益

    • 产业升级与品牌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如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确保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总之,面对农业发展中的挑战,中国需要综合运用科技、政策、市场等多种手段,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地块碎片化问题、应对劳动力短缺、提升农业机械化率和提高农业效益等措施,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0821A.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赵春江院士的见解深刻而前瞻,他准确地指出了中国农业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挑战,并强调了数字技术和智慧农业在应对这些挑战中的关键作用。他提出的智慧农业路线图和发展目标,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智慧农业的发展路线图解析

第一步: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2020-2030年)

  • 核心任务:这一阶段的核心是持续进行技术创新,解决智慧农业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的瓶颈问题,并将这些创新成果应用到实际场景中,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 关键领域:包括信息获取技术的提升、大数据智能决策系统的构建、精准控制与投入技术的优化以及个性化精准服务的实现。

后续步骤(未具体展开,但可推测)

  • 第二步:技术普及与示范推广。在技术创新取得一定成果后,将成熟的智慧农业技术向更广泛的地区推广,建立示范项目,带动周边农户和农业企业采用新技术。

  • 第三步: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通过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 第四步: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完善。政府应出台更多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完善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农业领域。

  • 第五步:全面智能化与网络化。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智能化和服务的网络化,形成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智慧农业的发展目标

  1. 提高农业整体生命系统的把控能力:通过计算技术的应用,增强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农业生命系统的理解和控制能力,实现精准管理。

  2. 高等智能化的机械化技术替换人力劳动:发展高等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减少人力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 用自有产品替代进口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国产农业装备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智慧农业的重要意义

赵春江院士还强调了智慧农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水土保护、减少农药使用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农业自身的问题,还为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总之,赵春江院士提出的智慧农业路线图和发展目标为中国农业的未来描绘了一幅清晰而美好的蓝图。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完善,中国有望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0822A.png

赵春江院士对智慧农业发展的详细规划展示了一个从技术创新到广泛应用,再到产业全面形成的清晰路径。这一规划不仅考虑了技术层面的进步,还兼顾了政策、市场、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为中国智慧农业的未来绘制了宏伟蓝图。

技术产品研发与创新的第二阶段

在2022年至2030年的第二阶段,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将是核心任务。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和研发,旨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智能化的控制与自动化的操作,以及智能化服务的普及。这一阶段的成果将直接决定后续智慧农业技术的成熟度和应用效果,为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集成化应用示范与广泛应用的推进

第三阶段的集成化应用示范和第四阶段的广泛应用,是智慧农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从试点项目向大规模推广转变的关键时期。通过集成化的应用示范,可以验证智慧农业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为后续的广泛应用提供经验和借鉴。而到了第四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智慧农业技术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推动农业数字经济的快速增长。

产业广泛应用与智慧农业的全面实现

第五阶段的目标是实现智慧农业在农业领域的广泛产业应用,并全面实现智慧化的管理。到2050年,随着社会经济、人口素质和应用环境的巨大变化,智慧农业将成为中国农业的主流模式,农业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将不仅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还将为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统筹智慧农业发展与数字乡村建设

赵春江院士还强调了智慧农业发展与数字乡村建设的统筹协调。他指出,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技术创新、推动应用示范和制定乡村政策保证体系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通过构建完善的智慧农业生态体系,实现农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绿色化发展。

技术应用的多元化模式

针对中国国土面积大、场景复杂的实际情况,赵春江院士提出了三类智慧农业发展的技术应用模式。这些模式分别面向农民和家庭农场、中等尺度规模的生产经营主体以及大农场等不同群体和场景,旨在通过精准的技术配套和集成解决方案,推动智慧农业在不同地区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现有成果与未来展望

目前,中国在智慧农业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基于新能源的智能拖拉机、高端农机装备的研发以及天空地一体化的信息获取与集成应用等。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智慧农业的技术实力,也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中国智慧农业一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章来源: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智慧农业论坛


免责声明:本文为 陈皮网(www.chenpe.com)投稿作者: 本站 的原创作品。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npe.com/news/320618.html。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陈皮网观点和立场。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