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皮网 -> 资讯首页 -> 陈剑观察 -> 天道产业研究院|陈剑:基础和主力——民营经济发展新定位

天道产业研究院|陈剑:基础和主力——民营经济发展新定位

陈皮网
2024-02-20 09:16:31 阅读数:172838
(天道产业研究院特邀专家陈剑发表)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意见》对民营经济新定位意义重大。

20.png

本报讯(天道产业研究院特邀专家陈剑发表)【作者简介】 陈剑,经济学人,中国民营经济50人谈成员。

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意见》对民营经济新定位意义重大。

但“生力军”的提法,需要分析。笔者的观点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曾经作为生力军出现,但经过45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和主力。因而确切表达是,“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本文就此作一些简要分析。

一、从支持鼓励到改造消亡

在任何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民营经济都是市场经济的原住民,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主力,没有例外。但中国情况有所不同。一个重大区别是,民营经济不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原住民,只是改革开放45年,才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的。对中国民营企业来说,也主要是从1992年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一大二公,没有民营经济存在的土壤和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才逐步承认并放开,并允许民营经济发展。

1949年10月1日,原有国家机器被推倒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日常的经济活动是否允许,需要进行审核。民营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从最初的支持鼓励到50年代中期的改造,最终消亡。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提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和发展。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10年到15年甚至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 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

1956年初,全国范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出现,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资本家除定息外,不再以资本家身份行使职权,并在劳动中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6年,中国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国民收入的93%,私人工业企业几乎绝迹。

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民营经济,特别是其中的民营企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二、起步阶段

1978年党的11届3中全会,开始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就为民营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门。虽然这扇门最初只是开了一个很小的缝。非公经济,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工商户,最早被作为有益补充,然后才逐步扩展到私营企业、外商企业,私营经济作为新移民开始了艰难的寻求嵌入,并通过不断适应,逐渐成长壮大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原住民特征的市场经济主体。

1978年的党的11届3中全会,开始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首先是允许个体工商户存在。  应当明确的是,此时中国没有合法的个体经营者,只有少量但并不合法的个体经营者(14万人)。中国的民营经济。几乎可以说,从零起步,从边缘出发。

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经济的重新生长,与两个“偶然”事件相关联。一个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实验,掀起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潮,由此导致了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另一个是大量知识青年返城,迫切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而政府难以解决。由此开启了个体经营的先例,推动了城市个体经济的发展。

1980年12月11日,在温州市民,21岁姑娘章华妹,领取到温州市鼓楼工商所发出的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主营小百货,成为全国第一个具有合法身份的个体工商户。这一年,温州1844位个体户营业执照的领取者,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合法的个体户。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鼓励和支持劳动者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适当发展。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为非公经济中的个体工商户开了一扇门。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个体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其次是允许私营企业主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个体经济发生分化,其中一部分通过规模化成长为私营企业并构成私营经济的主体。但是私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较之个体经济要艰难得多,争论也更多,从关于雇工的争论,到姓“公”姓“私”的争论,再到民营企业家“原罪”的争论,一刻都没有停息过。

允许私营企业发展,现实中的突破最早应从邓小平与五位老工商见面开始。1979年1月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迎来五位不同寻常的客人,分别是84岁的“机械大王”胡厥文、82岁的“钢铁大王”胡子昂、63岁的“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荣毅仁、88岁的“水泥巨头”周叔弢和74岁的“猪鬃大王”古耕虞。

邓小平与五老推心置腹地聊,“要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要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邓小平同志与五老的这次谈话,后来以“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为题收录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成为这一阶段党的施政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示着党对工商业者有了新的历史定位,也开启了中国民营经济风生水起的新篇章。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私营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至此,非公经济中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终于都作为有益补充,作为新移民被允许植入这种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底色的转型体制。

1988 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的条文,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

1988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这是继1950年12月政务院通过的《私营企业投资暂行条例》后的第二个有关私营企业的专门法。

自此,中国私营企业才有了合法地位。

自1989年开始有了登记的记录。当年底全国注册私营企业就达到4万户,到次年6月迅速发展到9万户,企业投资者接近21万人。

三、生力军(1992至2022)

什么是生力军,原指新投入作战的战斗力很强的队伍。也就是异军突起,边缘起步,迅速发展壮大,发展成就超出人们预期,这才是生力军。

上个世纪90代初期直至本世纪前20年,共30年时间,中国民营经济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他们迅速成长壮大,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了愈益重要的作用,远远超出人们预期,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存在和发展”。

(一)第一个十年,高速增长时期(1992至2002年)

这十年,民营企业数量和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从14万户增加到244万户,年均增长33%;注册资金由221亿元增加到24756亿元,年均增长60%;投资者从30万人增长到622.8万人,年均增长49%;从业人员从232万人增到3409万人,增长近14倍;税收贡献从4亿元增加到976亿元,年均增长70%。

(二)重要组成部分,快速融入全球化进程(2002~2012)

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两个毫不动摇”,首次明确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极大激发了民营经济人士积极性和创造性。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4年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民营企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   

       这十年,民营企业数量已达1085.72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近80%;从业人员1.13亿人,增长3倍多;注册资本31.1万亿元,增长近12.6倍;个体工商户突破4000万户。          

(三)从“重要基础”到主力军(2012~2022)

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基础的提法,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     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继续强调两个毫不动摇,第一次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最新数据,在税收上,这十年时间民企占比从48%提升至59.6%(2021年数据)。在就业上,2012年至2022年,规上私营工业企业吸纳就业占比从32.1%提高至48.3%;在数量上,这十年时间,中国民营企业从1085.7万户增长至4701.1万户,十年间增长超330%,民企数量占比从79.4%增长到93.3%;在外贸上,民企从2019年起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2022年占比达50.9%。与此同时,民营经济提供了7成以上的技术成果以及8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

从1992年的14万户,增加到2022年4701.1万户,这是怎样的发展速度,短短的30年时间,民营企业几乎从零起步,迅速成长壮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完成了从中国经济增长生力军向主力军的转变。

四、基础和主力

什么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就是量大面广的民营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

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22亿户,占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的67.3%,带动了3亿多人的就业;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达到92.3%。

正是量大面广的民营经济,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才有深厚的基础。

什么是主力,不仅包括对经济增长贡献,还包括为国家提供税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性支撑。

从数量分析,民企占比达到92.3%,提供税收接近6成,难道还不是主力。

几乎在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所有领域,民企都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以科技发展为例,据统计,民营企业贡献了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创新主力地位十分显著。证券市场,截至2023年2月7日,A股上市公司中,民企3228家,在A股中占比63.54%。注册制下上市公司1017家,其中上市民企851家,占比83.68%;民企首发募资和总市值占比均为70%左右。

在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民营企业成为平台经济的主力军与重要创新主体,绝大部分大型平台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美团、抖音等是民营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平台企业在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正是中国民营经济完成了由生力军向主力军的转变,由此根本改变了中国。大成企业研究院院长,曾任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陈永杰先生在五年前写的文章《民营经济改变中国》一文显示,民营经济根本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面貌。这包括,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市场主体结构,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就业格局,根本改变了中国的投资增长格局,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制造业与工业发展格局,根本改变了中国的消费商品供给格局,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商业服务格局,根本改变了中国房产供给结构,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格局,根本改变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格局,根本改变了中国的税收来源格局等20 个根本改变。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主力军,而只是生力军,能够做到根本改变吗?而这种根本改变,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性支撑。

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还只是在占有了少量社会资源(2021年数据,占用不到30%的土地矿产资源和政府科技资源,不到40%的金融资源),在很多领域尚没有完全放开情形下取得的。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持续提升,为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压舱石”。2023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2)》指出,我国民营企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贡献税收、创业创新、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公益慈善等方面努力作为,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的作用日趋显著。

既然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力,这样一个角色变化,不仅需要中国民营经济努力适应,为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做更大贡献,更需要全社会对这样一个角色转化有一个全新认识,并提供与之贡献、角色改变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来源:常态发展公众号)

参考文献:

1、赵玉金,“民营经济发展回顾与启示” ,中华工商时报,2021年07月22日。

2、全国工商联课题组,“民营经济40年发展历程和经验研究报告”,中华工商时报;2018年12月27日。

3、陈永杰,“民营经济改变中国——四十年快速发展、二十个根本变化”,财经杂志,2018-12-18  。


免责声明:本文为 陈皮网(www.chenpe.com)投稿作者: 本站 的原创作品。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npe.com/news/320345.html。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陈皮网观点和立场。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