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网1月7日讯(天道产业研究院特邀专家田惠敏发表)由李佐军和田惠敏合著《与改革同行:中国改革开放和伟大复兴》(8卷)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此文是《与改革同行》系列2024年第1篇(2024年1月1日至7日)。
【作者简介】李佐军,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田惠敏,男,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院
2024年1月5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从推动区域数字协同发展、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强化数字素养提升和就业保障、促进社会服务普惠供给等四方面提出13条具体措施。对于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时代发展红利,助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本周,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发展银发经济;人社部印发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我国拟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工信部将试点推行“企业绿码”。
一、法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发布。(2024-1-2)
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统筹规范耕地保护卫星遥感监测工作的通知》。(2024-1-2)
国家发改委等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2024-1-4)
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2024-1-4)
国家标准委等18部门联合印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工作方案》。。(2024-1-4)
《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支持黄冈加快融入武汉都市圈,支持六安与合肥同城化发展,支持信阳打造河南省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其他城市对接周边中心城市加快特色化发展。(2024-1-4)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修正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审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2024-1-5)
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的决定》。(2024-1-5)
人社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面向广大农民工群体开展大规模、广覆盖、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技能提升和就业创业。(2024-1-5)
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印发《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2024-1-5)
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支持住房租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住房租赁开发建设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住房租赁市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稳步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工作,在把控风险前提下,募集资金用于住房租赁企业持有运营长期租赁住房。支持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份额交易流通,促进住房租赁企业长期稳定经营,防范短期炒作。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有序投资住房租赁领域。(2024-1-5)
工信部印发《关于公布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及试点推行“企业绿码”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将面向绿色工厂试点推行“企业绿码”,对绿色工厂绿色化水平进行量化分级评价和赋码,直观反映企业在所有绿色工厂中的位置以及所属行业中的位置。(2024-1-5)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意见》围绕任务目标,明确了3方面重点改革措施。一是完善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机制。二是提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效能。三是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工作。(2024-1-6)
二、重大事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申报。(2024-1-2)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强调,要加大粮食安全领域投入力度,促进粮食产业加快转型,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强化农业机械装备支撑,增强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储备能力。(2024-1-2)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评价”研讨会在京举办。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高评智库)与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社会与人口学院研究团队在北京发布“世界人口高质量发展百强榜”。(2024-1-3)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政策举措,审议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听取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汇报。会议强调,要运用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和社会组织作用,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共同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壮大。(2024-1-5)
央行要求,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监测分析。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各类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抓好“金融16条”及金融支持保障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各项政策落实。(2024-1-5)
央行指出,2024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三是聚焦“五篇大文章”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四是持续加强金融市场建设;五是稳妥推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六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推动高水平开放;七是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八是持续深化金融改革;九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十是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和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工作。(2024-1-5)
中植集团破产清算获法院受理。(2024-1-5)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征集2024年第一批研究课题,包括:“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标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等。(2024-1-5)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确定内蒙古、吉林等14个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健全高效实用、要素融合、便利快捷的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新机制、新模式。(2024-1-5)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机械储能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是ISO自1947年成立以来,在储能专业领域的首个技术委员会。我国发起成立ISO机械储能技术委员会,标志着中国在新兴技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取得重要突破。(2024-1-5)
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明确,支持商业银行发行用于住房租赁的金融债券,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增加住房租赁开发建设贷款、团体购房贷款和经营性贷款投放。拓宽住房租赁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支持发行住房租赁担保债券。(2024-1-5)
全国政协“委员科学讲堂”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在京举办科普讲座。(2024-1-5)
国家林草局授予北京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19个。(2024-1-7)
我国新增50家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2024-1-7)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上线。(2024-1-7)
三、精彩观点
2024年第1期《求是》杂志刊发国家领导人重要文章《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从“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 6个方面,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2024-1-1)
李斌(《人民日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排在首位。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通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工业生产函数,蕴含着巨大商机,创造着巨大需求。在这个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才能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仅将为经济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还能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2024-1-2)
韩文秀(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我们要认真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稳中求进,就是要坚持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方法论。要把“稳”作为大局和基础,该稳的要稳住。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为实现“进”创造有利条件。以进促稳,就是把“进”作为方向和动力,不能消极应对、不思进取。要掌握稳定经济增长、引导社会预期、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的战略主动,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要增强前瞻性,改革举措和宏观政策要努力走在市场变化和风险暴露之前,确保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先立后破,就是要统筹兼顾、辩证对待稳和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用好科学合理的新机制、新经验、新规则,打造新的增长动能。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要及时破除。同时要稳扎稳打,尊重规律,把握好时度效,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努力实现最好效果。(2024-1-2)
程志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合作总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一要统筹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二要深化能源电力体制改革。三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四要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4-1-2)
国家发改委党组在《求是》撰文指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价格、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2024-1-2)
工信部党组在《求是》杂志撰文称,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着力稳住大宗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开辟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强5G、数据中心、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深化工业数据应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动力”。(2024-1-2)
蓝佛安(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除财政自身收入外,2024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赤字,并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其他政府预算调入一部分资金,确保财政总的支出规模有所增加,更好发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2024-1-4)
王忠民(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成立平准基金恰逢其时,也要考虑针对平准基金规则、渠道、方法等做好设计,不建议央行参与。(2024-1-4)
《证券时报》:2024年宏观政策十大看点:消费投资相互促进;财税改革与化债“两手”推进;货币政策有望率先发力;股票发行注册制将走深走实;“严”将成为金融监管主基调;房地产供需两端支持政策将加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步稳蹄疾;清除壁垒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加快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2024-1-4)
高东升(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工信部将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聚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通信设备等优势领域,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推进5G、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领域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2024-1-4)
张燕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数字贸易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是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二是推动国际贸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尤其是智能时代如何打造中国的数字贸易竞争优势。三是重点推动产业贸易数字化,如农业贸易的数字化、制造业贸易的数字化、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的数字化,即推动各个贸易部门的数字化。四是提升数字贸易的劳动生产率,尤其是全要素生产率,立足于我国市场规模,全产业链和企业创新的活力促进生产率增长。五是形成数字贸易带动经济加速、叠加、倍增的效应。因此,数字贸易协同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应该建立在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的基础之上。(2024-1-5)
四、最新进展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3年12月抵押补充贷款(PSL)开展情况显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PSL 3500亿元,期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32522亿元。本次PSL单月投放规模为历史第三高。此次PSL或主要用于保障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有助于缓解一季度房地产投资下行态势,推动基建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PSL后续有望持续投放。另外,PSL资金目前成本较低,且未来有望进一步调降。(2024-1-2)
国家知识产权局:我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速推进,支撑产业发展效能快速提升。2023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8539.9亿元,同比增长75.4%,惠及企业3.7万家。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取得明显成效,达成开放许可1.7万项。(2024-1-4)
中国信托业协会:截至2023年3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2.64万亿元,环比增加9580.46亿元,同比增加7.45%。(2024-1-4)
外汇局:2023年全年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2024-1-5)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3年12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BPI)为112.7,环比小幅回落0.7%,同比下跌6.5%。(2024-1-5)
五、热点述评
【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时间上看,中国努力进入共同富裕的时代正好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相吻合,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嵌入和依托于数字经济发展。从目标来看,发展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目标高度契合,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解决普遍增长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均衡共享的发展方式,而数字经济的高技术特征和分享性特征,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也为均衡发展提供了共享机制,可以助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可以说,数字经济在共同富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其普惠性、渗透性、共享性等特点打破地域、行业、群体之间的壁垒,让更多人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
具体来说,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主要体现在“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和缩小“四大差距”等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做大蛋糕”。过去十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8%,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二是有助于提升初次分配公平性,推动“分好蛋糕”。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接入平等”,截至2023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超10亿人,普及率达76.4%,农村地区普及率超过60%。三是有助于推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缩小“四大差距”,即协调推进数字产业升级和转移,推动缩小区域差距;协调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治理,推动缩小城乡差距;协调推进数字人才培养和就业保障,推动缩小收入差距;四是协调推进优质资源供给和网络化共享,推动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数字经济与产业经济融合度不高、数字平台垄断与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相悖、数字鸿沟与阶层固化趋势凸显等现实问题,成为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新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2024年1月5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举措不断完善,在促进解决区域、城乡、群体、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上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形成较为全面政策体系,在加速弥合区域、城乡、群体、基本公共服务等差距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方案从推动区域数字协同发展、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强化数字素养提升和就业保障、促进社会服务普惠供给等四方面提出13条具体措施。
在推动区域数字协同发展方面,方案提出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发展,加强数字经济东西部协作。方案提出,要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以8个国家算力枢纽、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为抓手,立体化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深化算网融合,强化网络支撑,推进算力互联互通。
在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方面,方案提出加快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大农村数字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水平。方案提出,要运用互联网手段,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服务管理水平,促进多元联动治理。深化乡村数字普惠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因地制宜打造惠农金融产品与服务,促进宜居宜业。
在强化数字素养提升和就业保障方面,方案提出加强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培训,实施“信息无障碍”推广工程,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方案提出,要促进社会服务普惠供给方面,方案提出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强化远程医疗供给服务能力,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数字化社会保障服务。
在促进社会服务普惠供给方面,方案表示,完善社会保障大数据应用,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应用,实现社保“跨省通办”。加快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拓展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为群众提供电子社保卡“扫码亮证”服务,丰富待遇补贴资金发放、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等应用场景。
方案部署了推动区域数字协同发展、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强化数字素养提升和就业保障、促进社会服务普惠供给等四方面重点举措,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要素保障、建立评价体系、加大宣传力度等四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此次方案的出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前瞻性,对于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时代发展红利,助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数字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站在新发展阶段,未来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求突破,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拓展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之路。
第一,聚焦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一是在基础研发环节,要紧跟和瞄准数字经济领域的科学前沿,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卡脖子”问题凝练科学研究课题,强化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研究。二是在应用研究环节,要以国家迫切需要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举国体制、协同攻关等制度优势,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传统的技术演进路径,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关键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缩小与全球前沿水平的差距。
第二,聚焦数字经济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一是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运用数字技术对企业进行全流程、全链条改造,全面推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升级。以关键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带动全产业生态全面转型,赋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要推动数字经济与服务业和农业融合,推动数字金融、数字物流、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提升服务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重塑劳动力配置结构,平衡生产要素报酬。
第三,聚焦数字治理以超越数字资本逻辑。一是针对数字平台垄断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强数字经济政策与制度机制建设,发挥政策制度组合的集成效应,规避数字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促进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有序流动。二是完善市场准入、数据确权、数据公开、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运用数字算法逻辑创新数字监管机制,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全链条智能化监管,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
第四,聚焦收入分配改革汇聚共同富裕合力。一是打破数据要素流动壁垒,提高数据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度和对生产力的贡献率,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的收敛与趋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二是以数字赋能有为政府。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运用数字技术和财政税收政策,消除区域和城乡间“数字鸿沟”所带来的差距,促进全域同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健全数字公益体系,创新社会公益形式,拓展数字公益渠道,有效引导社会成员参与数字公益事业,培育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