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曾子怡)10月的深秋,金桂飘香,暖阳洒进老街巷口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南昌,熙熙攘攘的街头里有一处600多年的巷道,狭长且静谧。历经几百年发展、人口的迁徙,巷道内的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着它的变迁和更迭。在这条巷道里流传着许多故事,本期《洪城里》便将触角伸向这条百年巷道——筷子巷,试图探寻130万江西移民及他们后裔的梦里故乡。
战乱之殇:元末明初统治者稳定集权发动迁徙
说起历史上的移民圣地,广为人知的是“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在江西移民史中,还有一条巷子也曾是移民迁徙的中转和集散地——筷子巷。筷子巷位于现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根据《南昌市地名志》(1992年版):“东起象山南路,西至上塘塍街,长412米,宽2.5米。”对于居住在这条巷道的居民而言,它不过是一条回家的必经之路,但是对于几百年前从这里出发的移民而言却是再也回不去的故土。翻阅史书,魏源《古微堂外集》卷六《湖广水利记》记载: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这就是民间所流传的“江西填湖广”。时间回到六七百年前,湖广及部分地区因战乱而遭到毁灭性破坏,出身贫贱的朱元璋,深深地了解农民身处战乱中的苦难。如何巩固取得的政权和经济基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社会,成了朱元璋的当务之急。朱元璋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洪武三年,时任郑州知府的苏琦给朱元璋奏言“时宜三事”。其一为屯田积栗,以示长久之规,其二选重臣驻边镇,统辖诸蕃;其三垦田以实中原。奏言中明确指出:“自辛卯河南兵起,天下骤然,兼之元政哀微,将帅凌暴,十年之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设法,以实中原,悲日久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土田、宜责之守令召诱移未八籍之民。”随后户部郎中刘九泉、国子监宋纳等人也奏言朱元璋:“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宜令分了徒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朱元璋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的战略决策如是北方“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南方则江西、湖广,湖广坝四川。”就这样拉开了明初大移民的序幕。
中转集结:屯田制度催生移民迁徙至荒地开垦
元末明初时期,江西战事频繁,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江西打得昏天黑地,江西民不聊生,就迁移到因打仗导致人口剧减的蕲黄。可以说,明初的大移民,是统治者组织的有规模、有计划的政府行为。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约五十余年间,先后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屯田,就是垦荒种田。《明史》卷七十·食货中记载:“屯田之制:日军屯,日民屯。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其法最善。其制,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简而言之,当时政府屯田制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军屯、民屯、商屯。军屯:在各地卫所组织管理的,由卫所士兵充当主要屯田劳动力的组织形式。卫所军士三分守城,七分负责屯种。民屯:所谓民屯,就是移民到田多人少的宽乡屯田,或者招募流民,迁徙犯罪之人屯田,这是明初大规模移民于狭乡之农民到宽乡屯种的主流。移民是屯田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被官府强制从生产发达,社会较繁荣的富裕之地迁到贫穷之地,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商屯:是盐商经营的屯田组织,其实质是属于农屯性质的一种屯田形式。明政府实行的“开中法”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到沿边各粮仓即可换取贩卖食盐的执照一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支盐,再到指定的地方贩卖。商人为了挣钱,势必长途贩运粮食,路远粮重难度极大。而明朝时期,沿边地各处都有荒闲土地,很便于垦殖。聪明的商人于是在沿边地雇人开荒种田,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贩盐的盐引,于是商屯兴起。
不论是何种屯田方式,都需要劳动力,为了发展经济集中权利,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便开始集结,然后移向荒地进行开垦。江西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根据《中国移民史》记载,从江西迁出的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瓦屑坝迁出的,瓦屑坝成为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史有“北有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之说。在这一次的迁徙活动中,除了瓦屑坝,还有一个流民集散地值得被记忆,那就是“筷子巷”。
记忆溯源:移民中转集结离乡背井后的梦里故乡
“坊间传闻,在明初时期朱元璋曾经来到过南昌,当时一位与朱元璋同姓的宗亲说这里很热闹、很繁华,于是朱元璋就选择了筷子巷作为移民集散地。”江西省文化名家、教授梅联华告诉记者,在考察“筷子巷”地名由来时曾听过这样的说法,筷子巷原名应为“快子巷”,这条小巷虽然只有几百米长,但在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名门富贾集聚地,希望子孙科举高中、快着紫袍,于是把“快紫”叫作“筷子”,这是“筷子巷”名称由来的其中一个说法。还有就是,小巷长而窄,形似筷子。根据《南昌市地名志》(1992年版)对“筷子巷”的描述显示:“东起象山南路,西至上塘塍街,长412米,宽2.5米。”确实如此,“筷子巷”靠象山南路一端稍宽,靠上塘塍街一端更窄。再有就是,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希望早生贵子、快生贵子,是以“快子”谐音叫“筷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黎传绪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1935年以前,今天的孺子路西段(从象山南路至船山路)其实并不是马路,而是抚河的一条支流。清澈的河水可以一直流进西湖,再流进东湖、南湖、北湖,最后从城北流进贤士湖、青山湖、艾溪湖直到流入赣江。
抚河的支流上有水关桥、陈家桥、跃龙桥(又叫高士桥),连通南北两岸。筷子巷在抚河支流的南岸,民居沿河岸而建。河流碧波荡漾、河岸绿柳轻扬,风景优美、临水聚财。因此,自古以来“筷子巷”都是有钱人所居住的地方。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筷子巷”还遗存了不少明清时期的豪宅。民国初期的江西首富包竺峰以及他的家族当年就居住在这里。包家其实从清末开始就是江西巨富,包家当年庞大商业版图中,横跨从重庆、汉口、九江、安庆、芜湖、上海的“长江经济带”,纵深到“长三角”淮河流域的徐州、南京,都有包家的钱庄、盐号、贸易货栈、锡箔作坊。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汉冶萍公司”、南浔铁路、江西第一家现代工业企业(九江久兴纱厂)等等都有包家投资、创建的记录,并且包家兄弟还几番参与组建民国江西银行。民国期间包竺峰人称“包百万”,是绝对的南昌第一代首富。在考察工作中,黎传绪教授表示:近年来,时常也会有湖北湖南安徽人来筷子巷寻根问祖。“他们的家谱上都明明白白地写着,他们的祖先在明朝初年从江西从南昌迁徙的移民,最后一站就是现在南昌东湖区的筷子巷。”《中国移民史》(1997年出版)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古代移民通史,其中特别提到依据诸多历史文献的记载,南昌的筷子巷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移民集散地之一。
族群记忆:130万移民后裔的永恒记忆和深深眷恋
根据《中国移民史》记载:仅湖北一省,明初迁入的移民数就达180万人,其中约130万人是从江西迁入,这也就是民间所流传的“江西填湖广”。 10月的深秋,记者一行实地走进这条被记录在史书中的“筷子巷”时感受到的是,在狭长的巷道内居民闲散唠家常的惬意,孩童啼哭时被亲声安抚的安心,晾晒在巷内随风扬起的衣衫传来阵阵清香的抚慰。曾经感动过无数人的民警邱娥国便曾是这里的户籍警,“筷子巷”的居民都亲切地称呼他“老邱”。在400余米的巷道里漫步闲暇,自在又安逸。如今的“筷子巷”在多年前便更名为“筷子街”,因此在这条道路早已看不到“筷子巷”的身影。很多人或许对“巷”改“街”的做法感到诧异和不解,事实上,早在1995年,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洪政厅[1995]54号)就提出,将44条“巷”升格为“街”或“路”,其中包含大家所熟悉的“松柏巷”“羊子巷”“筷子巷”。编撰地名志的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很多人无法接受这种已经形成习惯的叫法更改,认为“巷”改“街”的做法无疑是在抹杀大家对城市发展的古老记忆。“‘巷’改‘街’的做法可以说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更名为‘街’也是为了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历经几百年的岁月变迁,走在这条400余米的小巷里不曾看到战火抑或繁荣的旧况。回想起六七百年前,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在这条巷子里中转或汇聚,再从这里出发,来不及告别又或带着不舍,一路历尽艰辛到他乡落地生根。那种离家的辛酸,离别的痛楚,想必这些移民的心中时常会泛起思念的涟漪吧。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曾经想过,此去一别竟不能再回到这里。虽然,如今在蓝色地名牌上赫然醒目刻着的字是“筷子街”,但是对于老城居民以及移民外乡的人来说,“筷子巷”这个熟悉的地名更能唤起对乡土的亲切。几百年的变迁和更迭,移民至外乡的后裔或许遗失了许多对江西故土的记忆,但是“筷子巷”作为移民的集散地深深扎根在了这些移民后裔的心中,并书写在了家谱族志里。直到今天,在湖北的很多地方,每年祭祖都离不开筷子,这些移民后裔将筷子插在祭品朝向东南方向的“筷子巷”,俯首跪拜间声声呢喃着对故土的眷恋。那些离开故土在异乡落地生根的先祖们,他们或许曾魂归故里,又或者跟随他们后人旅行的脚步将思念刻在“筷子巷”的一砖一瓦上。(来源:江南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