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皮网 -> 资讯首页 -> 自贸港 -> “海南自贸港怎么搞”之人才篇:投食喂鸟还是放水养鱼?

“海南自贸港怎么搞”之人才篇:投食喂鸟还是放水养鱼?

陈皮网
2023-05-27 17:11:21 阅读数:159387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缺乏制约着海南自贸港发展。

陈皮网5月27日讯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5年提到海南自贸港,2023年政府工作建议中提出“发挥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


古人认为,成大事须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所谓“人和”不仅仅是指政通人和的做事环境,首要因素是要有这么一群能做事的人,这些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


自海南建省以来,一溜小跑地紧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却总是显出力不从心的疲态。有学者认为,一直以来,海南被“思想解放不够、营商环境差、产业基础薄弱、人才缺乏”所羁绊,“历史欠账太多”。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缺乏制约着海南自贸港发展。据海南自由贸易港行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2020年版)显示,海南自贸港紧缺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热带高效农业、医疗、教育等十多个行业高尖端人才。数据显示:海南省已经累计引进各类人才50.9万人,但是从2021年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汇总数据来看,真正高端人才占比却很少。


据2021年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汇总数据显示:全省共认定高层次人才共10972人。其中,A类人才(大师级人才)4人,B类人才(杰出人才)55人,C类人才(领军人才)460人,D类人才(拔尖人才)1319人,E类人才(其他类人才)9134人。


某第三方机构针对海南某互联网园区有关企业负担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4月该园区企业成本负担增长,人才缺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主因素。最突出的困难是用工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激烈、招工难,三者比例分别为37.5%、34.38%和34.38%,其次是人才缺乏,占比为31.25%。


1

投食喂鸟 还是栽梧引凤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第四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以各类生产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和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特殊的税收制度安排、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完备的法治体系为保障,持续优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

可以说,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给予海南自贸港独有的政策。尤其对于海南人才引进来说,最大的亮点也是独有的政策亮点,就是实施高端人才15%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这对吸引高端人才来海南落户兴业提供了不可复制的政策优势。


事实上,相比其他省市人才优惠政策,海南省人才综合扶持力度明显要小得多。

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跟其他省市一样,海南省也采取分层分类提供住房补贴、配偶就业、子女入学、落户、医疗、社保等便利化服务。


其他省市则还按分层分类提供不同生活补贴,比如东莞给予博士20万每人分5年等额发放,硕士6万元每人分3年等额发放生活补贴。发放生活补贴的地区还有杭州、哈尔滨、厦门、佛山、西安、重庆等城市。


同时,其他省市二三线城市还给高端人才几十万到几百万的奖励,重金引进人才,这种投食喂鸟的方式,让人看了心潮澎湃。比如:南京给顶尖人才最高1亿元配套资助、天津给予最高200万奖励、成都给予3年、每年最高500万元人才补贴,最高500万元安家补贴或赠予1套专家公寓、郑州50-500万奖励。


在项目扶持方面,海南省启动了2024年海南科技人才创新项目申报工作,但有年龄限制。海南省科技人才创新项目申报按项目分档分别给予30万—1000万元的项目额度支持,但是每个档次都有年龄限制,比如A档65周岁内、B档60周岁内,C档50周岁内,D档35周岁内。


而留学生项目仅限于引航、启航、远航三类,为一次性资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万元。年龄限制在45周岁内,并且回国不超过2年或回国创业不超过4年。

综合对比来看,成都2016年实施的“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对项目引进政策,最值得在海南省人才引进方面学习与借鉴,成都在引进项目的时候,更注重能在高新区进行成果转化的高级科技研发项目,并根据不同的成果等级给予不同的资金支持。


比如:对于国内外工程院士、500强核心技术专家开展技术攻关并在高新区进行成果转化的高尖端科研团队,按等级分别给予8000万元、5000万元、3000万元、1000万元的支持额度,特别优秀的可给予1亿元的支持额度,力度空前。但是科技成果转化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在创业人才扶持政策方面,海南省也推出了“南海新星”项目,但是扶持资金额度有限。比如:科技创新人才平台项目资助30万元,产业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技能人才平台项目资助20万元,哲学社科人才、财税金融人才平台项目资助10万元。“南海新星”项目还要经过资格、专家、政府部门等多轮审查与审议,还有产业限制、年龄不超过35周岁限制,跟成都相比扶持力度小,资金额度少、限制多。


成都在加强创业人才和企业家支持方面,采取"揭榜挂帅"方式,给予顶尖创业人才团队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大力推进"产业教授"计划,针对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给予最高500平方米创业空间、最高500万元融资奖励和最高100万元启动资金的支持。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仅仅某单一的政策优势不能算是政策优势,这就跟投食喂鸟一样,鸟看见了食物会飞来啄食,食物啄没了,鸟自然就会飞走了,去别的地方啄食。人也一样,趋利性决定鸟会择良木而栖。所谓“良木”就是一个好的人才发展与生活的环境,是一系列配套的政策体系。 


通过对比各地引进人才政策优劣,很显然,海南引进人才政策还是停留在投食喂鸟层次上;而成都等一些城市早已超越这一层次,选择打造“良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栽梧引凤”,高尖端人才选择去往何处,一目了然。


2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产业与人才的怪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反过来,人才也会因无事业而散。当海南自贸港人才政策一发布,的确让全国各地的人才蜂拥而至,但在海南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后,却遭遇各种困窘。


海南某产业园区某互联网大厂高管称:“海南自贸港互联网高端人才稀少,制约了海南整个互联网行业发展;而互联网产业规模太小,又影响了海南自贸港互联网顶尖人才的聚集。”扩展到其他产业情况也差不多,但这个问题不是企业自身能够解决的。


的确,如果一个产业人才太少,企业招不到人,势必会制约该产业规模扩大;反过来,产业规模不能扩大和持续发展,又制约了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这又落入产业和人才的那个怪圈,是产业带动人才聚集,还是人才带动产业聚集?”这位高管说,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打造人才发展环境是政府,这就是社会分工。


这就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貌似一个争论不休的哲学命题。

该高管还对海南自贸港高端紧缺人才个税优惠政策需满足183天居住条件感到困惑。她表示:按政策一个纳税年度内需要在海南自贸港累计居住满183天,虽然高层人员的工作职位是在落户海南,可是他们公司业务遍布全球,需要经常出差,有时候出差可能不止一个月。“没有海内外业务的拓展,企业怎么能发展?可是经常出差拓展业务,又不能满足183天居住在海南的要求,不能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另一家互联网大厂管理层也聊到一个话题:在互联网科技领域人才更替是很快的,如果是在北上广地区工作的话,对于自身的资历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有很大增值作用。而到海南工作,高端技术人才都会很慎重选择,除非是工作派驻到这边,之后又要调回去的方式才有人响应。“海南不仅互联网产业规模小,而且缺少高端人才交流氛围,不仅不能为人才履历增添价值,反之还会影响资历成色。”


而海南民生环境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也有限。到海南工作2年又回到北上广的菲菲这样说:“一线的房价和物价,四五线的工资收入是每一个来海南工作、生活所要面临的既现实又无奈的问题,在海南普遍都是三四千的工资,而且工作非常难找,大部分工作都跟房地产与旅游相关。每月除去吃饭、租房、自身花销的成本,所剩无几,如果一旦在海南落户、结婚、生子生活会雪上加霜。”


一个住在儋州的内地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写到,自己楼下住着一家海南儋州本地人,丈夫是博士后,从事高新技术科技研发工作,长期在新加坡工作,自孩子出生后,丈夫跟家人团聚时间总共不超过3个月。儋州本地也很想留着这个人才,无奈海南这边工资水平与待遇跟新加坡那边相差太远。


连土生土长的海南人都被迫到国外谋生,又怎能留得住到海南的人才呢?

“产业基础薄弱”与“人才缺乏”是海南历史两大欠账,相互制约,似乎已经进入一个哲学思辨的死胡同,发展产业没有人才支撑,吸引人才没有产业作为载体,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现代人已经破解这个哲学怪圈:“先有鸡蛋”。比如,成都大力度“招才引业”或者称之为“招才兴业”的政策组合拳,把产业人才全部招揽过来,可谓人业两得,把鸡与蛋双双装进自家的篮子里。


3

人才困局如何破  放水养鱼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海南自贸港产业基本架构已经形成,但还未发展成自己的优势产业,需要大量人才来推动产业发展,形成集群效应。海南省出台了不少吸引人才政策,但是收效不大。其实,海南省可以学学大连软件园人才培养的方法。


大连软件园是全国第一个由官助民办打造的软件产业基地,也实现了大连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从无到有到腾飞的生动实践。面对人才的结构性和暂时性的供不应求,大连市政府在发展产业和培养人才方面同时进行布局。


大连软件园采取跟企业合作办学的策略,实行专业化人才培养策略,采取“定制化”方式“按需育人”。2001年,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和东软集团共同投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专业软件学院——东软信息技术学院。


2002年,大连软件园又积极参与投资开办了大连铁道学院软件学院,该学院是国家外专局在国内设立的第一所国际化软件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另外,大连市政府鼓励企业自己办民营培训机构,因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最清楚。于是,大连有超过200所的民营机构在办培训,其中,最大的计算机出口企业华信自己办培训,东软集团也办培训,就连外企自己也在办培训。同时,大连市政府还积极推动企业到国外去吸收国际化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品质。


这种由企业办学、政府协助的方式,培养了大量本地高新技术人才,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也为大连软件园腾飞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产值也从最初45亿元飙升至2022年的3352.46亿元,占大连市GDP总量39.76%。


2018年4月13日提出建设海南自贸港以来,至今已六年,并未看到海南在教育方面为未来产业发展供给人才做布局。虽然建立了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但看上去更像是名校大学城,仅仅布局教育产业本身,而没有为自贸港鼓励发展的产业提供智力支撑。


事实上,人才培养也是企业为主体,前提是政府要有产业引领和助力,所谓放水养鱼不是政府要投入多少资金和人力物力,而是要为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做好布局,用好政策的杠杆作用,实现而两拨千金的效果。这绝对是一种智慧。


以“人才立国”的新加坡实施的精英化教育模式,也值得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决策者思考与借鉴。新加坡全国奉行精英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加强德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与创新能力。而且实施分流制度,从小学、中学至大学,层层分流,不断发掘和筛选学生们的特长,进行专门培养,逐渐使之成为精英人才。


同时,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在各级学校、企业、民众联络所提供各类职业培训。这一点跟大连的做法类似。因为人才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这种应急的方法值得海南借鉴。海南自贸港培养人才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按照海南自贸港规划的十二个重点发展产业进行定向人才培养,在现阶段没有足够人才情况下,可以采取政府协助、企业自主培训的方式培养紧缺人才。可以让企业跟海南各大高校联合开办相应的专业,由政府协助引进高端教学人才或企业通过猎头寻找。


引导海南所有高校、职校、技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改革,根据十二个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定制课程,严格审查高校教师招聘,高薪聘请国内外十二个重点产业相关技术、研发等人才,采取边教边实践的方式,对接企业生产项目,做到学生一毕业即可上岗,重点培养高尖端人才资源。


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邀请或引进退休的老龄顶尖人才到海南各大高校任教,给予充分的教学、研究项目、资金、环境支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科研氛围,培养技术研发及创业团队。


2023年5月某日,澄迈县老城镇。某第三方机构调研人员一行三人,选择在老城镇一家白莲鹅老店就餐。老城镇是澄迈县的经济重镇,不仅有一个工业园区,还有一个互联网产业园,传统工业与现代产业比翼双飞。白莲鹅是老城镇的特产,老店又是老城镇名气比较大的饭店,中午时分,店里有三五桌就餐客人。当调研人员去到卫生间时,破破烂烂的卫生间与饭店的名气极为不符,甚至,就连洗手用的水龙头都扭不开,却一直在滴答着水。这位调研人员感叹道:“海南的历史欠账太多了。”(王首江、次仁罗加)

免责声明:本文为 陈皮网(www.chenpe.com)投稿作者: 本站 的原创作品。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npe.com/news/318823.html。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陈皮网观点和立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