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刺客,怕了怕了!”
“共享充电宝,现在根本不敢借。”
“给手机充个电怎么比停车费还贵。”
近段时间,共享充电宝的一轮涨价,被众多消费者标上了“充电刺客”的称号,打开各个社交平台的帖子一看,尽数是消费者们被刺伤的费用截图。曾经2-3元一个小时的共享充电宝,如今租价纷纷翻倍,投放在街边小商店里的都达到了4-6元每小时,而高消费场所如KTV、酒吧,以及缺乏电源供给的景区等地区,10元/小时已成常态。
这波涨价,让许多消费者怨声载道,他们往往是习惯性的使用完,回头看账单才发现自己的钱包被刺了一刀,直接少了十多块钱,若是在一些高消费场所,直接蒸发几十元也是很常见的事,但更多人发现,除去涨价以外,共享充电宝这一行业已经浮现出了更多问题。
慢速充电成常态
很多人把手机充满电量当成归还共享充电宝的时间节点,然而,现在却有越来越多人在使用后发现,共享充电宝速度比以前慢了许多。有业内人士分析,原因是共享充电宝诞生至今迭代速度跟不上手机更新的速度,大容量的手机电池,高耗电的手机性能,让共享充电宝的龟速充电和原装插头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消费者如今无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才能充满手机电量。
大设框架,消费者体验不再
若只是单纯的涨价,想必共享充电宝也不至于受到消费者的集体声讨,其实消费者受不了的不是单纯涨价,而是涨价的前提下,共享充电宝企业们还设计了其他条条框框的规则,让消费者使用体验越来越差。
越来越倾向于半小时计费制。不比曾经一租一个小时,消费者时间花不完还觉得浪费的豪气,如今大部分的共享充电宝都以半小时一次计费进行收费,半个小时的时间,大部分消费者只能充到一个不上不下的电量,而稍微超过一分钟,就会因为向上取整原则直接按一小时计费,再收一轮钱,把消费者的需求给卡在了一个尴尬的节点。
如果说附近网点少,没有空余位还,还能让消费者咽下这口气自认倒霉,那么有些共享充电宝的骚套路就让人无语了,“美团”共享充电宝需要用力推回才能卡住插槽,轻拿轻放反而容易归还不成功,“搜电”共享充电宝归还后还需要在充电宝本体上按一个按钮才能停止计费,否则就算仍在租借中,这些迷惑性的行为大幅增加了消费者“被动租借”共享充电宝的时间。
涨价原因何在
其实,共享充电宝行业近些年并不好过,以行业巨头之一的怪兽充电为例,今年二季度,怪兽充电总营收6.91亿元,同比下滑29%,净亏损1.85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并且已经连续四个季度亏损。
对于亏损,怪兽充电的解释是受疫情的影响,出行受限,人们对于共享充电宝的需求减少。
与消费者需求减少相对应的,是早期用价格战打下市场后,网点入驻维护成本、人工成本推动下共享充电宝企业对盈利的迫切需求,两者间的矛盾,加上单一制的业务模式,最终迫使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现存玩家不约而同通过涨价的方式收割消费者来饮鸩止渴。
当然,涨价收割并非长久之举,随着网上传来越来越多关于共享充电宝的负面言论,共享充电宝企业们不得不寄希望于踏入新赛道以增加企业营收。怪兽充电开始自主研发白酒准备进军白酒市场,竹盲科技则准备在充电桩搭载模块上做文章,目前已经推出口罩机、纸巾盒等新智能硬件模块,押宝充电桩复合价值,而小电在招股书中透露,计划通过提供to B数字营销服务的模式,挖掘已合作商户的潜力。
目前,我们尚不知道这些举措的成效如何,但若只是从消费者角度考虑,还是希望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动荡能早日结束,大家都能在出行时以较为亲民的价格使用共享充电宝。(邓正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