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皮网 -> 资讯首页 -> 热点 -> 海南省退役军人系列故事《戎耀党旗》之004|杨英春:带领村民把小地瓜做成大产业

海南省退役军人系列故事《戎耀党旗》之004|杨英春:带领村民把小地瓜做成大产业

陈皮网
2021-11-15 10:14:26 阅读数:172367
走进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多家农业合作社门前堆满了红彤彤的地瓜,各式的牌子上写着四个大字——“桥头地瓜”。

陈皮网11月15日讯  走进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多家农业合作社门前堆满了红彤彤的地瓜,各式的牌子上写着四个大字——“桥头地瓜”。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沙土村春夏之交的一道亮丽风景。远处疾步走来的,精气神十足的一位老人,正是我们要采访的主人公——杨英春。

22d2468799a82e19f9dfbe66a31412c.jpg

“来来来,我们先去看下桥头地瓜文化馆。”跟随着杨英春的脚步,我们走进这个集展览、育种、科研于一体的地瓜文化馆,浏览一幅幅记录着桥头地瓜产业培育、发展以及品牌成长历程等内容的图文展板。在一面荣誉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牌匾。“我们的桥头地瓜是获得国家地理商标认证的产品,只有在我们这里生产、售卖的地瓜才能叫桥头地瓜。”在这里,一个地瓜产业的发展史,不仅记录着沙土村十余年来的嬗变,同时也浓缩了杨英春的汗水和心血。

退役回乡,赚下人生“第一桶金”

在三亚服过6年兵役后,26岁的杨英春退役了,这一年是1981年。他选择回到家乡沙土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沙土村,还是一个相当落后的海岛小山村,种植业单一,多以水稻为主。海边沙地不能涵养水分,水稻产量低下,村民年年欠收,生活异常艰苦。这样的现状,刺痛了杨英春的内心,“我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让村民的生活好起来。”

要想改变,谈何容易?要想改变年复一年在土里刨食的老路子,没有一技之长,就是空谈!就在杨英春寻求改变家乡面貌的时候,一则广西玉林的养殖广告吸引了他。“说实话,我当时心动了,养猪只要100天,就可以出栏,平常养殖都要经过一年左右才可以出栏。”抱着一腔热血,怀揣着400元的退伍金,杨英春义无反顾,只身前往外地拜师学艺。

学成归来的杨英春,将养猪和鱼鸭混养技术传授于村民,改变了村民单一的收入来源,不仅让村民的收入翻了一番,自己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5年,沙土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他被村民一致认可推选为村委会主任。

第一单地瓜生意,惨淡收场

“当上村官以后,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肩上的责任让我无时无刻都在思考,怎么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发家致富路。”学到的养殖技术虽然对村民增收有所帮助,但想以此致富还远远不够。杨英春说,全省乃至全国,有太多人搞养殖,沙土村在养殖上没有优势。为了帮村民快速谋求一条致富之路,杨英春一门心思扑在沙土村的发展上。不久,一家企业进村承包235亩地种植地瓜,这让杨英春看到了机遇。

沙土村特有的海边沙地,非常适合种植地瓜。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实现可能的发展。通过引进地瓜种植技术,杨英春带领村民掀起第一波地瓜种植浪潮。到了采收时节,自信满满的他甚至自掏腰包,收购村民1万斤地瓜,进行自主包装,独自前往海口寻找市场。

计划以4毛钱一斤卖出的地瓜,因为没有销售渠道,最后只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半卖半赠地销售给了一个蔬菜批发商,这一次惨淡的贩卖地瓜生意,让杨英春足足损失了5000元。

6年的军营生活,塑造了杨英春不服输、不气馁的精神。“失败了就总结教训,争取下次成功。”认准了发展才有出路的杨英春,没有过多的怨言,而是从这次经历中总结出了一条教训:没有品牌,再好的产品也没有市场。

打造地瓜品牌,小地瓜变成大产业

“没有品牌,那就想办法打造品牌。”2011年,杨英春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地瓜产销合作社——澄迈桥头沙新地瓜产销专业合作社,结合澄迈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商标富农”战略,正式开启了品牌打造之路。

那时的杨英春,带着地瓜穿梭于各大城市的展销会上,上海、北京、海口……只要哪里举办农产品产销会,哪里就有杨英春的身影。他不厌其烦地向客户介绍、推广桥头地瓜。与此同时,他还吸纳了200多户农户加入自己的合作社,成为了当地龙头企业。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也相继成立了多家地瓜合作社。

b53724dcd19550a2301b3a30a4e988b.png

2013年,桥头镇组织成立了澄迈县桥头地瓜产销协会,积极推行地瓜产业标准化管理体系。作为村委会主任,无论是从育苗、种植、田间管理以及采收等环节的技术培训,还是产品的等级、分拣、包装等,杨英春都亲力亲为。

每每到了地瓜栽种时节,村民总能看见他在田里与种植户交流、切磋,带着村民把农活干得更加精细。“仔细数数,保留四叶一芯,就可移植栽种了。”他总说,自己是一名农技师,就应该发挥所学帮助农户解决种植上的各种问题。

解决了栽种问题,包装和营销同样也是一个难题。在杨英春的分拣车间里,我们看见许多村花们忙碌的身影。她们在一堆堆地瓜里,依照地瓜个头、外观等进行分拣包装。杨英春介绍说,桥头地瓜一般分为六个级别,按重量划分有精品果、中果、小果、大果,按外观划分有圆果、杂果。“小果销量会好,重量在30克到一两左右,一般销往上海、杭州等大城市。”

在销售渠道上,杨英春也是与时俱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就是传统的订单发货形式,线上则是通过电商、网商、微商、直播等形式进行销售。“我们现在每个农户只需一部手机,就能不分时间地卖货,根本不愁卖不出去。”杨英春骄傲地说道。

历经十年的品牌打造,桥头地瓜成为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被誉为中国地瓜界的“劳斯莱斯”。一个品牌带动了一个产业,小地瓜成就了大产业。如今的沙土村,地瓜种植面积达3万亩,产值4亿元,家家户户每年保底收入10万元,地瓜合作社也扩增到48家。沙土村已经彻底告别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崭新的小车穿梭于乡野之间。

精心去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做大

“做了25年村官,现在也该退休了,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从当选村委会主任,到后来的村支部副书记,杨英春在沙土村足足当了8届村官,“虽然村官的工作林林总总、千头万绪,但是我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把小地瓜做成了大产业。”

3dd5bde697bc04bffa829f14edb2466.png

随着“桥头地瓜”知名度在市场上越来越响,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总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前往沙土村实地采购。为了全面展示“桥头地瓜”产业发展历程、地域优势以及当地人文风情,2012年,澄迈县委县政府斥资500万建设了桥头地瓜文化馆。

“我们这个文化馆一楼是展厅,二楼是培育中心,三楼是研究室,桥头地瓜的种苗培育、种植技术科研公关都是在这里进行的。”杨英春卸掉村官职务后,现在的他还保留着一个头衔,就是澄迈县桥头地瓜产销协会秘书长。据他介绍,在澄迈县、桥头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地瓜文化节,吸引数以万计的消费者和采购商前来参与地瓜采收和地瓜采购,这样的盛会已经举办十年了。

从村官位置上退下来后,杨英春没有让自己闲下来。现在的他,拥有150亩地瓜生产示范基地,250亩地瓜扩繁种苗基地。为了解决地瓜采收季集中储存的难题,他自建3间冷库,可一次性储存60万斤地瓜。冷库能让地瓜保鲜半年之久,这样就可以保证市场上一年四季都能供应桥头地瓜。

未来,杨英春还计划建立淀粉加工产,将一些杂果进行深加工,加工生产淀粉、粉条等,把地瓜做成产业化、链条化、做大做强。(吴海燕)

免责声明:本文为 陈皮网(www.chenpe.com)投稿作者: 本站 的原创作品。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npe.com/news/313482.html。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陈皮网观点和立场。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