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皮网 -> 资讯首页 -> 最新资讯 -> 读太生先生《<学习随笔>1999年06篇——<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感

读太生先生《<学习随笔>1999年06篇——<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感

赤道会
2021-02-01 17:02:41 阅读数:151098
《学习随笔》1999年06篇——《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读太生先生《<学习随笔>1999年06篇——<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感

  

06.1.jpg 06.2.jpg06.3.jpg

 

(原件摘自太生先生《学习随笔》1999年06篇——《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周三

 

“道得众则得,失众则失国。”这是一字千金的至理名言,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它是评论任何朝代,创业建国者的经验和成功失败的大原则,同时也是一个人要做任何一种事业的成功与失败的共通原理。做任何事业都要具备“人和”的条件,对内得到大家认同,外部广结善缘,这是一个事业成功的根本。要有“人和”和“善缘”,就要“立德”,这个“德”涵义太多了,其基本内容应是“诚善”两字,这种“德”的境界应体现在做人、做事的思想和行为上,正如《大学》所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做任何事都要“立德”为其根本。这就是《大学》的道之所在。 

在处理“德与财”的关系上,应以“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为大原则,这是万古不变的名言,我体会颇为深刻。只有将一个事业变为大家的,将挣的钱财分给大家和社会,才会得大家为之努力的人心,才会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在治国之道上,应藏富于民,使人民感到“天下”是他们自己的,“天下”的财富与他们有关,“天下”的事都是为他们活的更好而做的,拿我的话说:“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一个事业才会有连绵不断的生机。“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治国之大忌,切记!

(原件摘自太生先生《学习随笔》1999年06篇——《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财富,幸福,要分享给大家,不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更合理,更好的做法。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文化积淀下,形成的治国,处事,为人的哲学。

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说的就是“独乐乐”以后要“众乐乐”。“穷则独善其身”中的“穷”字,意为没有在某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而“达则兼济天下”中的“达”字,则意为通过努力后达到预期目标,取得相对杰出的成果。

企业家做企业也应符合“穷”“达”的道理,“穷”时,需独善其身,这时往往最容易出现对自身的放纵与颓废,需要的是更多的自律和毅力。“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这个阶段最好的写照。而“穷”者“善”后而“达”。“达”者,承天恩,领大任,则需以宽广的胸怀和格局兼济天下。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那么,何为“兼济”。笔者认为,“济”者是提携,是助力,是庇护,也是引导,是周济,亦是传递。可以是物质上的给予,施以援手。也可以是精神文化上的传道授业解惑。

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助之一字,怎么做更好,历史上早有定论。从这一点出发,笔者不得不叹服太生先生之所言所行。

早年间,先生所掌管之企业尚于微末,属“穷”时,先生二十余年如一日,每日五时起身,兢兢业业,勤勤勉勉,终得政通人和,大道得见,跻身“达”者之列。之后先生并没有走寻常企业家“商而优则政”的道路,入阁出仕。反而麻衣布屐,在赤道大学当起了教书先生,以先生亲身感悟为例,用自身掌舵企业发展历程为案,现身说法,亲授《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与身心性命修养》《企业家实战训练》两课,放下身段,回归为国为民谋福利的初心。“授人以渔”。

先生在赤道大学授课,不求回报,不计得失。以六十八岁高龄,将有限的生命,投入进无限的育人事业中,旨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伸出双手,提携,助力新一代商道求索者,天涯咫尺;展开双翼,庇护,引导下一辈商海弄潮儿,乘风破浪。达者如斯,穷者何求。有先生在,则难者不畏其难;有先生在,则惧者不恐其惧。

先生厚德,比于赤子。

(喜甜 徐翔)



免责声明:本文为 陈皮网(www.chenpe.com)投稿作者: 本站 的原创作品。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npe.com/news/302978.html。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陈皮网观点和立场。
收藏
#}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